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房产门户网要闻正文

南京宝马肇事案中的“塔西陀陷阱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17-09-08 08:22:58 来源:新浪财经作者:Twins 浏览次数:3689  

  南京宝马[微博]肇事案中的“塔西陀陷阱”

  继“间歇性精神病”“病理性醉酒”等医学名词之后,本周又有一个词被“玩坏”了——“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”。 9月6日晚,南京宝马肇事案在事发两个多月后,剧情突然反转,通报称,南京脑科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意见为:“王季进(驾驶员)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,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。”

  不出所料,“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”引起了滔天舆论:南京交管局官方微博发出后的短短3个小时,新浪相关新闻的评论竟然达到了创纪录的200多万条。

  “平时好好的,偏偏作案时发病,之后又好了。”对此病本难以理解的网友,经过“知乎”等网媒科普,才知道此病确实存在。把最新的《精神障碍诊断标准》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突然发病;得病后马上发疯,持续时间短则1天,长则1个月; 也可能突然就好了;关于此病的发病原因,目前医学界尚不可知。

  在现实中,此病患者也并不罕见,如北京回龙观医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11月间,有112例入院时被诊断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。一个在学理上有所凭据的说辞,为什么招来滔天愤怒?回看整个事件脉络,司法话语与舆情割裂伴随始终。

  这起事件的视频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,闯红灯造成两死多伤,还综合了一些当今非常敏感的词汇:宝马,飙车,弃车逃逸、白色粉末,车主不是司机……警方本该打起十二分精神,用专业精准的解释平息公众质疑。

  遗憾的是,警方过于及时地给出的“排除毒驾、醉驾、顶包、白色粉末是玉米粉”的鉴定,对判断的依据却语焉不详。特别是警方说辞“宝马车确实比身边车辆快一些,但并没有出现狂奔的现象”的硬伤(后来鉴定结果表明,行驶速度为195.2km/h),让此事在舆论场上形成两大阵营。

  至此,警方已经陷入政治学所说的“塔西佗陷阱”。通俗地说就是:“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,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,做好事还是坏事,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、做坏事。”虽然警方和媒体做了很多补救,比如去王季进家踩点证明他确实是无背景的五金店小老板;公布车内血迹的DNA检验结果,证明没有被“顶包”;但这些“马后炮”的铁证却再也无力扭转舆论了。

  在舆情的第二波,警方用几百字提到“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”。巧的是,该病曾在“女版药家鑫”案中出现过。女司机张彦撞伤一对母女后,裸躺在救护车前阻止施救,致女孩死亡。张彦被鉴定为患“急性短暂性精神病”,免于刑责。官司到现在还没了结。

  更巧的是,南京脑科医院司法鉴定所还有前科。已经被公开报道过的就有:给一个正常人开弱智证明以减轻罪名;帮人办假的精神残疾证等。

  任人打扮的病症加上不靠谱的鉴定机构如何服众?虽然,鉴定部门在第二天对媒体详细解释了司法鉴定的过程,法制网、新华社、当地媒体都用长篇报道来消解舆情,算是亡羊补牢。但是,这个“牢”早在第一波舆情时,就已经支离破碎,网友对有理有据的“详解”仅以嬉笑怒骂应对。

  在此案中,警方虽以“权威部门”自居,却被民众“倒推”关键细节,从一开始就放弃舆论主导权。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案情通报,都无法解除人们对真相的质疑。至此,与其说人们需要真相,不如说人们需要他们想要的真相。在中国,真相小于感情,感情小于立场,皆因根植于民众心里的“塔西陀陷阱”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